很多年前,我在企業從事人資工作時,我就因為接觸員工心理諮商、義務張老師,耳聞過催眠這個技術,爾後又因為自己曾經體驗過催眠師朋友的催眠療癒及家族排列,因此就對相關課程很感興趣,只是當時的我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遲遲沒有行動,但是也許是緣份的安排,終於有機會讓我接觸引進美國NGH催眠學會的始祖陳一德醫師的學生趙仲仁老師授課,我就再度起心動念開啟了我學習催眠的歷程,而此時此刻的分享,已經是時隔一年後,我再次回去進修催眠第二次,因此對於催眠又有了更深的觀察與體悟,也加深了我確認催眠的確可以解除限制性信念,不過很多人仍對於催眠有一絲疑惑,因此想透過這篇短文簡介並簡短說明催眠可以如何運用在職涯諮詢上。
催眠無法控制任何人
很多人在一開始聽到催眠時,對它的印象很容易停留在舞台上的表演,一個瞬間就可以讓人睡著或者按照催眠師的指令動作,好像達到某種程度的「被控制」,但催眠其實無法控制任何人(如果可以控制人,大概催眠師就可以要到每一個來談者的銀行密碼了吧),甚至於催眠的過程中,被催眠者是呈現一種「清醒」但感覺很舒服的狀態。
催眠就是與「潛意識」對話的一種方式
那究竟什麼是催眠呢?在介紹催眠之前,先介紹一下什麼是冰山理論、表意識和潛意識:
- 表意識:就是我們常會看到一個人的「外在行為」或「現象」,舉例來說:「Andy有一位很喜歡管東管西的主管,總是要下屬做每件事情都要回報,就算Andy已經事先與主管確立事情的大方向也定案了,但主管都往往還要Andy回報執行細節,因此讓Andy感到無所適從」、「Mary工作上常害怕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以至於都常常默默地埋頭苦幹,但等到與主管確認方案時,都因未能獲得主管的認可感到沮喪」,這兩件事情都是一個我們外在可以看見當事者表現出的行為或一種「職場不太和睦」現象。而當這種行為或現象太常發生,導致當事者工作上感到困擾,或者當結果不如預期,就會覺得這份工作不適合我,導致想要離職或尋求其他類型工作的情形。
- 潛意識:就是我們在表意識底下,深藏的信念及情緒,就以上面的例子來說,Andy因為和主管做事風格不同,Andy認為被主管「管東管西」,而且大方向都已經確立了,為什麼連其他瑣事也要回報,帶給他的是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但這更深層的部分,也有可能是因為來自於過往成長環境,一直都在一個父母與師長非常重於管教的環境,父母都希望Andy做每件事情都要聽從父母的指示,導致Andy長久就已經自己是不被相信的孩子,以致於對於自己其實是不自信的。潛意識其實就像我們內在的小孩,不帶有批判也充滿想像力。
- 而催眠就是一種由潛意識主導行為、情緒的過程,催眠療癒師只是引發者,藉由催眠讓我們有機會跟自己的「內在小孩」對話,療癒我們潛意識的傷痛,也激發我們無限的潛力。
將催眠運用的職涯諮詢上
而催眠可以如何運用在「職涯諮詢」呢?以我個人的經驗,我發現很多來尋求職涯諮詢的來談者,其實客觀上的學經歷條件上都很不錯,但發現仍有對自己自信心不足的議題,包括:對於自己是否有條件去應徵公司、對於自己是否可以勝任工作、以及到職之後的職場適應….等,總是有好多內在的恐懼、害怕、不安,導致有些躊躇不前。
而我自己運用的方式有兩種:
-
- 回到讓個案感覺到不被重視、不被肯定、感受到挫折的一段經驗,藉由療癒「內在小孩」,重拾自己去好奇及探索的信心與動力。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幼童時期的好奇心、想像力及探索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但往往都是後天加諸於「學這個不好」、「走這個沒前途」….等等慢慢一點點抹殺的。
- 讓個案具備「自我催眠」的能力,潛移默化讓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未來。對我來說,我都希望個案來到我面前,我只是陪伴他走「一小段路」,但真正的成長往往是從「放手的那一刻」才開始。我只是生涯職引師,是你的心靈聊癒師,我要帶你從此岸到彼岸,而不是讓個案一直靠不了岸,享受被生涯陪伴或療癒的過程。
最後,我想表達我自己的觀察,催眠並不神秘也不奇特,至少對我來說催眠就像是讓我們回歸我們出生時的初始設定,那個回到最單純自己好像一張白紙的狀態,就算後來有被畫上過不同不論是不是我們喜歡的色彩,也可以透過催眠試著跟初始的自己對話,回顧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
關於催眠如何幫助職涯諮詢的來談者,你也許想知道:
Photo by MK Hamilton on Unsplash